清晨六点,云海没有散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二甫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驻村作业队正与村“两委”班子核对当日重点作业,窗外传来的鸡鸣声与打印机的沙沙声交错,奏响了边境寨子新一天的斗争乐章。
二甫村坐落黄连山南麓,地处“一脚踏两江,一眼望三国”的特别区位,30公里边境线弯曲如带,是云南红河州最偏僻的寨子,哈尼族和拉祜族两族同胞一起日子在这里。跟着现代化边境美好村建造全面深化推动,二甫村蝶改换新颜,呈现出兴边富民的美好现象。
开展的要害在人。自2023年驻村以来,咱们作业队以“五化”建造为抓手,推动底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向“刚强堡垒”改变。将党课搬到橡胶林、竹藤车间,深化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立异理论在底层落地生根。构成“使命清单化、职责具体化”的作业机制,推动干部作风面目一新。
树立村规民约“升级版”。将跨境违法、森林防火等内容纳入村规,建立“红黑榜”评议小组,村规众所周知,现在连娃娃都知道“废物不落地,家乡更美丽”。
“鼓凳会”机制促调和。乡民围坐鼓凳共议村务,调停对立。在二甫新村的“十坊调和街”,两位乡民因出产路的胶葛闹得没法解开,村里的老党员搬出了《六尺巷》典故进行劝说,“让出三尺地,换来邻里亲”,两人坐在鼓凳上面对面交流,终究握手言和。
党员志愿者每月造访空巢白叟,协助代购药品、代缴医保;为二甫小学装置遮光窗布,定制儿童“生长礼包”,39个网格与6支党员前锋护村队织就民生“安全网”。2024年6月,略波乡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滑坡管理现场,党员突击队接连奋战,用沙袋筑起了200米防护墙,乡民刘大爹慨叹道:“党员便是咱们的‘主心骨’!”
边境寨子的复兴路,工业支撑是要害。环绕橡胶主导工业,不断推动工业提质增效。掩盖装置5000亩“橡胶防雨帽”,建成10公里“橡胶轨迹运输车”,助力胶农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增收”。橡胶树戴上“防雨帽”后,雨天割胶功率提高40%,年增产量超200万元。乡民们算了一笔账:“曾经旱季要丢失3个月收入,现在每棵树(能)多产2公斤胶乳。”在倮沙乡民小组,68岁的胶农李大爹坐在轨迹车上哼起哈尼族小调:“这是咱们的‘美好专列’!”
走在二甫村,每户人家庭院里都堆放着许多鼓凳,纤细的竹条在手中上下翻飞,乡民们常常一边织造鼓凳、一边闲话家常。手工织造出的鼓凳皮实经用,深受顾客喜爱,是当地乡民重要的收入来历之一。这份手工是当地哈尼族大众代代传承的技艺,在哈尼族同胞的热心协助下,搬迁到二甫村的拉祜族乡民也熟练把握了这项技能。
破局鼓凳工业小、散、乱格式,村党总支牵头建立合作社,投入20万元翻滚帮扶资金,训练300余名乡民把握“藤条热弯”“织造定型”等技能。2024年全村鼓凳工业年总产量打破400万元,其间,拉祜族乡民贡献了35%。两族同胞在工坊里“你教我编藤,我帮你选料”,民族联合之花在指尖开放。
一排排具有哈尼族和拉祜族特征的洁净整齐的民居分立路途两旁;知恩饮坊、同心烤坊等10个民族特征商铺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圆梦藤坊,返乡创业青年用手机直播鼓凳织造;驻村队员围坐在火塘边,整理作业台账……云海深处,联合一心、共谋开展的合力,绘就现代化边境美好家乡容貌,书写边远地方复兴的生动答卷。